购物车 (0)

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,赶紧选购吧!

青神竹编历史发展文化

 青神竹编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据《蚕丛氏的故乡》载:“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,先民们就活动在这里。”那时,青神县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、编竹器用于生活。据史料记载:到了唐代,827年-835年间(文宗太和年间),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人于青神编竹篓拦鸿化堰、凿山开渠、引水灌溉农田。民间用竹子启成篾条(片)编竹席晒东西,编簸箕养蚕,编篼筐盛物,编扇扇凉等,已广为流传,竹制品市场开始形成。

到了10-13世纪的宋代,篾工巧匠们就开始学编宫扇,被称为“东坡宫扇”,青神扇子从此就出名。民间竹编用品也增多,形成了竹制品生活、生产用具市场。到了14-17世纪的明代,青神人余承勋考中进士,官授翰林院修撰(人称余翰林)。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、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制成的,样式非常精美,后收藏于“中国竹编博物馆”。到了1875年-1908年清代光绪年间,青神的竹编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,当时编的“宫扇”相当精美,被列为朝廷贡品,现有一把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。随着养蚕业的迅速发展,青神成了当时“西南第二大丝市”。养蚕用的竹簟、簸箕、背篼、筛子等形成了庞大的竹制品市场。20世纪民国时期,青神竹编工艺水平又有了新的发展,能够在扇面上编花、编字了。抗日战争时期,天庙竹编艺人艾正星一家,开始用很薄、很细的竹丝编成有“抗战到底”字样的扇子,送朋友。县内进步人士还组织了几十名竹艺巧手,用细竹丝编成斗笠,边沿写上“抗战到底”字样,用以慰劳抗日将士。与此同时,青神养蚕业发展很快,1933年,全县蚕茧产量达34万公斤,汉阳古镇办起了大型缫丝厂,蚕丝经乐山、成都、运出川外。因而,青神养蚕的晒簟、簸箕也大量生产,销售到外地。竹编业得到快速发展,家家户户都用竹编器具。
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青神竹编除了保留传统的晒簟、簸箕、箩筐、篼、篮、粮屯、蒸笼、鱼具等30多种生产、生活用具外,还新开发了竹编凉席、枕席、竹水瓶壳、工艺型竹扇等。当时一些编有“抗美援朝”、“保家卫国”、“福如东海”、“寿比南山”等字样的竹编工艺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。 20世纪60-70年代 “文化大革命时期”,青神相继出现了花、鸟、鱼、虫一类的竹编新产品。当时采用的是“坐标式”编织方法,标志着青神平面竹编艺术走上了一个新台阶。20世纪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,青神竹编竹画编织技艺发展到鼎盛时期。开发的新产品创历史最高记录,共七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。竹编艺人能用薄如蝉翼、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出艺术含量极高的惊世之作,如《中国百帝图》、《清明上河图》等。1990年云华竹旅公司成立,成为集竹编生产、培训、研究、销售、展览、旅游、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龙头企业。2010年青神建成了中国唯一的竹编艺术博物馆,馆内陈列展示青神竹编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各类艺术品。又薄又细的竹丝做出了神奇的竹编精品,小资源做出了大品牌,竹编已经成为青神新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。

近年来,云华竹旅、状元竹艺、竹福竹编、美湖竹编等20余家竹编龙头企业迅速崛起,开发出平面竹编、立体竹编、套绘竹编三大类八大系列3000余个品种,产品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各大城市,远销欧、美、澳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2010年,全县从事竹编产业的农民达6000余人,年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,全县竹编产品销售收入接近3亿元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波拿教授称其为“竹编史上的奇迹,艺术中的艺术”。中国竹艺城成为国际竹藤组织网络培训中心在中国的唯一培训基地。许多外国友人慕青神竹编之名而来,学习竹编技术。

2000年,青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竹编艺术之乡”。2002年,位于青神县南城镇的中国竹艺城被国际竹藤组织命名为“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”。2008年,“青神竹编”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并走进北京奥运会。2010年出展上海世博会,2012年青神竹编被评为“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”。

南城镇,位于青神县城南2.5公里,东临岷江,西抱思蒙河,属岷江冲积坝子。1996年南城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“中国竹编艺术之乡”,其古老的民间竹编工艺品伴随着青神竹编文化而传承发展,这里自然风光旖旎,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土壤肥沃,适合优质慈竹生长,为竹编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竹编艺术已经成为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艺术瑰宝。

青神竹编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自古蜀王蚕丛氏教民农桑起,青神先民就用竹编制簸箕养蚕,竹编撮箕等用于生活。县内汉墓出土的“执箕俑”就是很好的佐证;在唐代,张武率县民编竹篓填石拦鸿化堰提水灌溉农田,民间用竹编篼、篮、簟、扇等于生产、生活。进入宋代,民间用“笾”祭祀,“箩筐”盛物,“甑箅”蒸饭;到了明代,竹用具广泛使用。清代,青神精美的竹编“宫扇”被县人贡生文笔超进京考进士时带到京都,传到皇宫,后被列为朝庭贡品;随着养蚕业的发展,青神成了当时西南第二大丝市,蚕文化中心。以竹编蚕具箕、簟、篼、筛等为代表的生产遍及全县高台、白果、南城、青城、黑龙、瑞峰、汉阳、罗波、西龙等乡镇,可谓家家有竹编、户户用竹编。民国时期,青神竹编工艺发展到能在扇面上编花、编字了。竹编生产、生活用具也更加普及了。新中国建立后,竹编工艺又得到迅速发展。而今,以云华竹旅为代表的竹编产业已成为了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,吸引了外界各路文化,精英人士慕名前来参观,学习,拉动了南城镇区域旅游行业的发展,打响了城乡特色文化品牌的锣鼓,促进整个南城镇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。

传统竹编工艺一般有选竹、制篾、编织、装饰等12道工序。竹编工艺是人工将不同竹龄的竹子制成粗细不同、厚薄不同的竹片或竹丝,再编成不同形状、不同用途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产品。不同形体、不同用途的竹编产品,它的制作工艺差异很大,有的工艺简单,一人一天可编几件,有的相当复杂,要几天,几十天才能编成。如编一幅《百帝图》,首先要把竹制成薄如蝉翼、细如发丝的竹丝,精心编织6个月才能完成。县馆内制成有(《观音图》、《富贵平安》、熊猫图)等百余个品种的高档工艺产品。《百帝图》、《百子图》、《宫扇》、《清明上河图》、《百年小平》等百余个品种的精档工艺产品。竹贴画、用竹片、竹丝、竹绒粘贴而成的工艺产品(《竹》、《梅花》、《脸谱》等30多个品种)。还有成千上万种用竹编编织出来的生产生活用品,装饰品,竹编小动物等等,堪称民间艺术奇葩。

长久以来,在县委,县政府的鼓励及政策支持下,南城镇有关管理部门积极响应号召,收集、整改青神竹编工艺的传统成果,建立档案,录制影像,撰写出版有关书籍,确保青神竹编工艺永远流传下去,发扬光大,惠及后人。2007年3月青神竹编被四川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08年5月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“中国民间艺术(竹编)之乡”。2013年青神竹编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认证。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名录,并完成了青神竹编文化产业园区规划,建成了水竹怡庄,竹林湿地公园,按照规划,将启动2.8平方公里核心园区建设,5.6平方公里竹产业园区建设,目前已和7家竹产业企业签订投资协议书。

竹编艺术作为青神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重点管理和打造的项目,推广宣传中也促进了城镇建设和发展,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,成功塑造了以地方特色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形象,进而加快产业文化建设走向新的高度

下一篇:90岁的老人袁官文竟能用竹编成龙舟
上一篇:青神竹编艺术走入国际市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