购物车 (0)

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,赶紧选购吧!

青神竹编大师张德明的传奇竹编经历

 

让竹编技艺得以传承是张德明的毕生追求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四川青神是竹编艺术之乡,其竹编艺术不仅历史悠久,而且技艺精湛。近年来更是涌现出一大批竹编工艺大师,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青神竹编的传承人、今年66岁的张德明便是其中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缘起:

       一份耳濡目染的传承

        对于张德明来说,竹编最初的意义是换取油盐的商品。“青神是竹编之乡,那时候家家户户基本都会用竹子编些簸箕、扇子什么的。我爷爷去世得早,小时候奶奶就会编一些‘笆笆扇’,再换些钱给家里买油盐。”张德明说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张德明4岁就开始跟奶奶学些粗浅的竹编手艺。在年幼的张德明心中,竹编手艺太有用了,家里的生活条件靠着卖竹编产品改善了不少。

        等到逐渐长大,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张德明对竹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。

        上学期间,他向同学学习编“细篾条”扇子卖钱补贴家用。同时学习了采用索骥法在细篾条扇子上编织简单花纹和字。参加工作后,他在教授音乐之余钻研编织一些既实用又好看的竹编制品。他虚心向校内外、省内外竹编教师、艺人、专家学习,潜心于竹编艺术的教学与研究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中,张德明逐渐体会到竹编中蕴藏的无限趣味。

        执教:

       一个发扬传承的决心

        20世纪末,由于经济的影响,竹编工艺专业在青神已经无法继续开设。眼见传统技艺即将湮灭,张德明心急如焚。

        通过调查,时任职业中学校长的他决定恢复竹编工艺美术班的招生。他邀请初中毕业班到职中参观竹编艺术品,让学生们感受竹编艺术的魅力。其后,他将竹编知识、竹编的创作普及到了该校的每个年级、每个班、每位学生。同时,他还编写了《中国竹编艺术之精粹——平面竹编》讲义,第一次从竹编艺术的发展历史、创作、价值、欣赏等方面作了阐释,激发了学生学习竹编的热情。

        立业:

       一腔扎根竹编的热忱

        21世纪初,张德明开始全身心投入青神竹编事业。

        在随后10余年中,他探索和挖掘竹编艺术品特色,由题材再创转为自创;由“形似”转向“神形皆备”;由单一的素色、双色转向套色和多色彩;由单一的“阳编”转向“阴编”、“阴阳同编”;由一般的装饰品、工艺品转向珍贵艺术品、收藏品;由单调的竹木装饰转向精裱轴式装潢等。

        2005年,在做了大量的试验后,张德明成功以纸、绫、绸、缎等纺织品为载体,以竹编为画心,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竹编艺术字画装裱技术,并于2007年4月申报国家专利。它解决了传统竹编艺术品易变色、易开裂、易蛀虫、不上档次、不便携带、不易保存等问题,也使竹编艺术更具民族性、艺术性。

        他首创的折叠册式竹编艺术品,将画面分开单独编织,然后将每一幅竹编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,如《八仙图》《十二花神》《十二金钗》等竹编艺术品,成为藏家的收藏品。

        摸索出采用切换经纬竹丝的方法,张德明首次在素色竹编上套红色,在对比色竹编上套第三色、第四色,从而形成多彩的竹编艺术品。他的竹编艺术品《虎》在日本展出时,引起轰动。《中国印》在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更是受到一致好评。

        传承:

       一个永不停歇的追求

        “竹编原本出自于民间百姓家,上升为艺术以后毕竟是曲高和寡,我想做的,就是把竹编元素带进千家万户、带向国际市场,让大家都知道青神竹编,也将这份技艺长久地传承下去。”张德明说。

        近年来,张德明又对传统的瓷胎竹编进行了创新,并同法国爱马仕合作,让青神竹编艺术迈进了巴黎神圣的艺术殿堂。同时,他在培养大量竹编人才之外,将视线投注于广阔的国内市场,已经初见成效。“我们推出了一些精美的竹筐、摆件等,目前来看网络受众还挺多,市场潜力很大。”张德明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只有传承而没有创新的民间艺术是会走向消亡的。传承是基础、创新是出路,只有创新,传承才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”抚摸着手中的竹丝,张德明说,“这辈子,我一定会为中国竹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做出毕生的努力。

下一篇:2018世界竹藤大会获得圆满成功
上一篇:90岁的老人袁官文竟能用竹编成龙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