购物车 (0)

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,赶紧选购吧!

为什么竹编这个行业很少人坚持呢?因为挣钱少

 邹红——十几岁正式拜师,开始学习竹编手艺,跟竹篾打了二十年的交道。每个产品的造型不同,制作用时自然也不同。越精致的东西需要编制越久。一只精巧,工序复杂的倒径篮,她需要编制一小时。套圈、编制底部、成形、收口、上配件、上色。倒径篮编制工艺复杂,一个工龄五年以上的成熟工最快一个小时只能做一个。这种诞生于唐朝的花道用器直径十九厘米,却有500多道迴,需要转五百多回竹篾。

但是竹编产品在国内销路难以打开。然而手工成本却很高。“一个普通的竹椅售价160元,人工、材料成本要130元。一个大工、一个小工一天只能做两把。”与上世纪80年代末相比,人力成本涨了50倍,销路却打不开。去掉人工、原材料等成本,全厂一年毛利润20万。

原本从事竹编工艺的匠人们也都谋求“更赚钱”的行业。现在厂里的破蔑师傅仅有十位,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,而且没有传承人。

同样的事情还有张江文也遇到了,今年 74 岁的张江文,是洛宁县陈吴乡德里村人。15 岁时,他受爷爷的影响开始接触竹编,刚开始只能编制篮筐等生活用品。1987 年,张江文和其他几百名当地竹编艺人参加了洛宁县组织的为期 20 多天集体培训,学到了更多新的技艺。20 世纪 80 年代末,张江文受聘到信阳竹器厂当竹编老师,将洛宁竹编的技艺传授给更多人。  

    
      1990 年 2 月,张江文不幸因病致左下肢截肢,但他对竹编的喜爱仍一如既往。从 20 世纪 90年代至今,他常常参加省市举办的手工技艺大赛并多次获奖。    2010 年,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夕,作为洛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的传承人之一,张江文被中残联推荐参加上海世博会,他也是河南省唯一被推荐到世博会进行竹编技艺展示的人。  
      
        然而,近年来,曾经名扬国内、远销海外的洛宁竹编,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。因成品价格难以维持应有的成本和利润,许多竹农和竹编艺人纷纷改行,竹编技艺后继乏人,直接制约了竹编手工技艺的发展和创新。  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“许多以前干竹编的人嫌挣钱少,都不干了。现在还在干的,也做得不专业了。”张江文说。张江文正在找寻一些愿意干竹编的年轻人,教授他们竹编技艺,“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,不能在我们手上断掉。”

对于手工制品竹编网只希望政府能给手艺人更多保障、补贴。如果竹编行业的工资水平跟其他水平持平,愿意从事这行的人也就多了,从而老一辈人也不担心手艺流失了。

 

下一篇:政府出台,竹子也能买保险了。
上一篇:夏季竹编安全帽安全吗?工地能戴吗?